重要论述
1944年6月14日
《解放日报》宣布毛泽东写的社论《纪念联合国日,守卫西安与西北!》。社论指出:欧洲与太平洋早已转入进攻,欧洲且已进入决战阶段,可是日寇还在向中国进攻,中国不但还没有转入进攻的迹象,并且还不可停止退却,这是今天中国的新形势。中国境内也有两种情况,敌后战场在进攻,正面战场在退却。这是什么理由呢?原因很简单,共产党坚持团结与民主,在那里充满抗敌卫国的爱国精神与再接再厉的生机。国民党不然,没有团结与民主目标,已属中外皆知;只知伸手向同盟国要工具,满心依赖同盟国打日本,很少自力重生的意图与计划。我们希望我们的政府及国民党统治人士马上进行严肃的自我批评,修改自己的政策。惟有团结与民主,离了这些,军事危机是无法解决的。目前最严重的任务是守卫西安,守卫陕西与西北。这篇社论收入《毛泽东文集》第三卷。
1950年6月14日—23日
全国政协一届二次集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致开幕词,指出:我们有伟大而正确的《配合纲要》以为检查事情讨论问题的准则。《配合纲要》必须充分地付之实行,这是我们国家现时的基础大法。人民政治协商集会及其选出的全国委员会,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各界民主人士的伟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组织,我们必须牢固这种团结,牢固我们的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稳步地抵达自己的目的。
刘少奇作《关于土地革新问题的报告》,对《中华人民共和领土地革新法(草案)》和土地革新中若干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具体说明。报告指出:土地革新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田主阶级的土地,分派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看成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破除了田主这一个阶级,把封建聚敛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革新,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革新。为什么要进行这种革新?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对理。乡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农、贫农及一部分雇农耕作的,但他们只对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权,对大部分土地则没有所有权。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凭据土地革新法草案第一条的划定,破除田主阶级封建聚敛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生长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门路。我们在土地革新中的总路线,应该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办法地有划分地消灭封建聚敛制度,生长农业生产。
在第二天的集会上,陈云作关于经济形势、调解工商业和税收诸问题的报告。报告指出:目前工商业泛起了一些困难,这是社会经济结构在重新改组中带来的暂时性困难。解决这些困难,可争取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为着生长商品的交流,国家允许私人资本经营商业,人民政府掩护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同族的利益,但同时阻挡一切有害于国计民生而从事投机扰乱的行为;国营经济是一切社会经济身分的领导力量。这些是我们调解公私经济关系的基本出发点。
周恩来在十六日的大会上作政治报告,指出:我们既要照顾政策和领导的统一,又要注意因地制宜,不要把一切都集中到中央。要想把各级政府的事情做好,就要层层卖力,分区卖力,集中领导,分工相助。报告强调:从政策上说来,今天中国的经济建设是新民主主义的,不是社会主义的;是节制资本,不是挤走资本;是改组经济结构,不是破坏经济结构。
毛泽东二十三日致落幕词《做一个完全的革命派》。他指出:战争和土改是在新民主主义的历史时期内考验全中国一切人们、一切党派的两个“关”。战争一关,已经基本上已往了,现在是要过土改一关。只要战争关、土改关都已往了,剩下的一关就将容易已往,那就是社会主义的一关,在全国规模内实行社会主义革新的那一关。在这个远大目标上,在外洋,我们必须坚固地团结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及全世界一切宁静民主力量;在海内,我们必须牢固已经建立的伟大的有威信的革命统一战线。要抵达牢固革命统一战线的目的,必须接纳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要领。人民民主专政有两个要领,对仇人说来是用专政的要领。对人民说来则与此相反,不是用强迫的要领,而是用民主的要领,向他们进行教育和说服的事情。这种教育事情是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事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要领就是自我教育的基本要领。
毛泽东的开幕词和落幕词合编收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刘少奇的报告收入《刘少奇选集》下卷;陈云的报告收入《陈云文选》第二卷。
1954年6月14日
毛泽东出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集会并讲话,进一步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讲话指出:这个宪法草案所以得人心,理由之一,就是起草宪法接纳了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宽大群众的意见相结合的要领。一切重要的立法都要接纳这个要领。这个宪法草案的原则基本上是两个: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的原则贯串在我们整个宪法中。另一个是社会主义原则。我国现在就有社会主义。宪法中划定,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革新,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谈到宪法的意义,他指出: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基础大法。用宪法这样一个基础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牢固下来,使全国人民有一条清楚的轨道,使全国人民感应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和正确的门路可走,就可以提高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它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宪法。我们现在要团结全国人民,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和应当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这个宪法就是为这个目的而写的。这篇讲话收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
1986年6月14日
邓小平在会见秘鲁部长集会主席卡斯特罗时指出:中国的经验可以研究,但不可照搬。我们重要的历史经验就是阻挡教条主义。我们建国几十年来做了些事,也经历了很曲折的门路。一条最基础的经验就是,当我们完全凭据自己的实际,遵照毛泽东主席实事求是的精神制定政策时,我们就会乐成,不然就会受到波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凭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策。至今七年多的时间证明,凭据自己的特点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对我们来说是正确的,有效的。中国的经验合乎中国的实际,纷歧定合乎别国的实际。一定要尊重历史,尊重自己的现状,一切从自己的情况出发。作为生长中国家,我们在前进中总会遇到不少困难,但只要凭据自己的情况,接纳独立自主的政策,总会胜利。犯过失是难免的,有了过失就总结经验,跟人民讲清楚,取得人民的支持,困难就可以克服,我们的事业就会前进。
1994年6月14日
江泽民在全国教育事情集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生长的战略职位。他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有近十二亿人口、资源相对缺乏、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依靠什么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雄伟目标呢?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生长的战略职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基础大计。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教育优先生长的战略职位必须始终坚持,不可摆荡。各级种种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偏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生长的“四有”新人。这篇讲话的主要部分以《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为题,收入《江泽民文选》第一卷。
2019年6月14日
习近平出席上海相助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集会并宣布讲话,指出要从“上海精神”中掘客智慧,从团结相助中获取力量,把上海相助组织打造成团结互信、安危共担、互利共赢、容纳互鉴的规范,携手构建越发紧密的上海相助组织命运配合体。 他强调,面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我们要展现应有的国际继续,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维护以联合国为焦点的国际体系,增进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推动国际秩序朝着越发公正合理的偏向生长。上海相助组织要完善同伴关系结构,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越发积极作用,配合致力于增进世界长期宁静和配合昌盛。让我们秉持“上海精神”,凝心聚力,务实笃行,配合创立上海相助组织越发美好的明天。
2019年6月14日
习近平在出席中俄蒙元首第五次会晤时就推进三方相助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从战略上引领好三方相助。要深化政治互信,加大相互支持,尊重相互焦点利益,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增强协和谐配合。二是以重点相助发动三方相助。三方要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框架内相助项目落地实施,增进三方通关便当化,推动重点口岸升级革新,深入开展地方相助。三是扩大在上海相助组织框架内协和谐配合。上海相助组织在维护地区宁静稳定、增进各国生长昌盛方面的作用越发突出。越来越多国家希望增强同上合组织相助。希望蒙方发挥自身优势,深度加入上合组织相助,更多分享地区相助机缘,更有效推动中俄蒙三方相助。
党史回眸
1950年
6月14日-23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集会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举行第二次集会。集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革新封建土地制度问题。会上,刘少奇作《关于土地革新问题的报告》,剖析了土地革新的重大意义和党的目标政策。毛泽东在落幕词中招呼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在内的各阶层人士积极支持土地革新,像已往过好战争关一样,过好土改关,将来再过好社会主义关,做一个完全的革命派。集会讨论和同意了刘少奇的报告及中共中央建议的土地革新法草案。
1953年
6月14日-8月13日 中共中央召开全国财经事情集会。集会着重讨论了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提出了我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这个计划草案从1951年即着手体例,经过多次修改,提交这次集会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资助我国设计的156个重点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49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基。簧げ糠旨逅兄频呐┮瞪嘀,并生长手工业生产相助社,建立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革新的开端基。换景炎时局饕骞ど桃的扇胫种中问降墓易时局饕骞斓,建立关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革新的基础。在五年内,全国经济和文教建设的投资总额为760多亿元(折合黄金七亿两以上)。用这样大宗的投资进行国家建设,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这个计划厥后在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集会上正式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涤讪了开端基础,并开始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治理体制。
历史瞬间
1950年6月14日至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集会在北京召开。
(来源:共产党员网)